中新网杭州2月18日电(奚金燕 汪轶文)浙江,因水而名、因商而兴。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金名片,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新时代,浙商如何续写新传奇?引人深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浙商正站在一个特殊的节点。一方面,第一代浙商多已迈入天命之年,他们有的还在驰骋沙场、搏击风浪;有的则在“传帮带”,培养接班人;有的已经顺利完成了“交棒”,颐养天年。可以说这些年,是第一代浙商和新生代浙商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浙商正在面临着新的考验。在改革开放之初,广大浙商从贫寒中走来,凭借着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的“四千精神”实现了脱贫致富。然而随着互联网浪潮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浙江企业如何抓住新的风口,找到新的驱动力和新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新时代,浙商如何续写新传奇?在多位专家看来,传承浙商精神是关键一招。传承浙商精神,首先就要敢于创新,敢闯敢干,这是浙商保持常青的动力所在。
“善于创新,敢于转型”是杉杉集团的重要标签。1989年,郑永刚于浙江宁波创立杉杉品牌。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西服市场,“服装第一股”杉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曾高达37.4%,掌舵人郑永刚亦被称作“服装大王”。
就在服装业务如日中天时,杉杉集团却掉转车头,向高科技企业转型。自1999年起,杉杉股份开始进军刚刚起步的锂电池产业。从服装起家,到转型锂电材料,再到近两年来布局偏光片,如今的杉杉股份已成为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双龙头”,产能持续扩张。目前,杉杉股份市值已超400亿元。
从服装到锂电池再到偏光片,在专家看来,郑永刚的不断跨界、不断转型,给当代浙商“爬坡过坎”留下了启示。
“浙江企业如何突围,关系到浙江经济的未来。”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卓勇良看来,转型是摆在浙商面前的必修课,而非选择题。
卓勇良表示,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浙江纺织及其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占该省制造业从业人员30.1%,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排全国第26位,“浙江的纺织业比重高、效率相对较低,如果没有像杉杉这样从纺织服装起家的企业不断转型和创新,就没有浙江经济的今天。”
对企业而言,创新转型可以是跨界融合,也可以是流程再造。如今在浙江,越来越多企业走在转型升级的路上,他们有的像杉杉集团大胆跨界,突破“舒适圈”,一路狂飙;有的坚守主业,深耕“专精特新”,在各自领域独自发光。
“转型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固步自封、不敢尝试。我们需要转型的勇气,生命不息,创新不止。”卓勇良认为,企业要敢于和善于突破传统产业的围墙,“当然企业转型升级也不是必须要跨界,在某一个小领域深耕,小产品也可以有很美好的风景。”
如其所言,浙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如今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据统计,浙江省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数量共603家,位居全国第一。
深耕做精,小产品一样能出大成就。丽水的久灵笔刷有限公司不断地专注探索,将小小铅笔做成大品牌,旗下品牌“飞雁”已成为高档铅笔的代名词;嘉兴的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一直把目光聚焦在压缩机上,不断创新技术和管理,如今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冰箱的心脏”。
在浙江,正是有像杉杉集团一样的参天大树,还有许多“小巨人”企业交织而成的密集丛林,才形成了一片经济森林。
长期关注研究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知名学者、澎湃新闻副总编胡宏伟表示,浙商年轻化正成为一种趋势,同时,大批科学家型企业家正在浙江涌现,这是浙商高质量发展的最好体现。这也意味着浙商无论面临多大的风雨和风浪,他一定能够顽强生长,因为他们是追逐时代发展浪潮的新生力量。
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某种程度上,一部中国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企业家交替登场的风云录。可以预见,在新时代浙商精神引领下,新生代浙商将依然续写属于自己的时代风云。
责任编辑: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