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热闹的深圳南山,创客们在“中国硅谷”挥洒汗水,密集的楼宇里迸发炽热的创新火焰。
“创新红利”带来了城市的高速发展,而另一面则是较为高昂的房价。如何破解企业的产业空间困境?2月,联合竞得联合建设地块,4月,抽签“喜提”办公楼层,5月,推进代建工作……在创新机制的推动下,15家南山重点企业“联合上楼”,在城市中心“抱团生根”。
联合上楼:“拴心留人”破解空间难题
从在100余平方米的居民楼中创业,到员工超过800人、净利润超过4亿元,游戏上市公司创梦天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遭遇“成长的烦恼”。
“我们在科兴科学园800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已经‘装不下了’,只能到外面租房,但员工不在一起办公又会增加管理、沟通的成本。”创梦天地副总裁严佩诗说。
南山不少科技企业面临着类似的产业发展空间“拮据”的问题。根据当地政府部门调研统计,南山150多家上市公司中50家在当地无自有物业。一些企业陷入两难:一方面,单独拿地“资金不够”,又面临不少外地优厚政策的“诱惑”;另一方面,留恋南山的营商环境和创新氛围,“不是实在没办法,不想走”。
能否创新办法,组成“联合体”共同建楼?
然而,对于工业和产业用地的“联合建设”,深圳此前没有相关规定,也没有先例。
有关企业联建总部大楼的思路,多年前一些部门曾提出积聚部分行业“小巨人”企业进行联建,但因涉及土地招拍挂及后续监管等诸多问题,一直难以付诸实践。
办法总比困难多,骨头要朝硬的啃。2018年,南山区将“联合建楼”作为重点改革课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争取深圳市级政策文件支持、创新整套解决方案、协调推进具体事项……一年多来,南山以留仙洞六街坊1万多平方米的工业用地为试点,推进企业“联合上楼”。组成联合体的15家企业中,上市公司有12家。
机制创新:“集约高效”放大土地供给
企业“联合上楼”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程序创新与“集约高效”的理念落地。
南山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企业竞拍土地自建物业依靠“单打独斗”,建成的“独栋”产业空间,往往由于超出企业实际需求而存在空置浪费甚至变相发展房地产现象。
经过调研发现,一家年产值营收5至10亿元的企业总部生产研发空间需求约为1万平方米,但通常一块产业用地可建成数十万平方米空间。
“允许企业联合竞买土地建设总部大厦”,以“共享经济”理念满足更多企业发展空间需求,可一定程度抑制“脱实向虚”现象,但推进落地还有较长的程序创新之路。对“联合体”连带责任进行规定,创新退出机制,创新分证登记制度、分别限定不得转让……在多个部门紧密联动下,联建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为调和企业不同的空间需求,南山还创新项目设计建设机制,保留公共空间“可塑性”,如设置多层架空层及立体连廊,方便企业入驻后进行灵活设计调整。
“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南山区委书记王强说,把创新政策夯实需要有想法、更需要有办法,需要有勇气、更需要有智慧。
统计数据显示,联建大楼将为15家企业解决产业空间需求约18万平方米,预计5年内形成产值营收累计超过1500亿元,形成地方财力总额不低于15亿元,“集约高效”放大土地供给效应。
抱团生根:“暖心服务”疏解城市焦虑
一年多来,任子行公司科技事务部总监任根琴负责联建总部大楼的对接,她说,“一栋大楼即将‘拔地而起’,对企业的发展帮助很大。而更重要的是,政府贴心服务也犹如‘大楼’为企业遮风避雨,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创新。”
在科技企业密布的南山科技园,不少人常戏言有“三难”:吃饭难、交通难、交友难。“大的饭店是不少,但员工食堂却不多,一到饭点就叫外卖、‘打游击’。”严佩诗说,“联建大楼已提前规划了足够的员工食堂、停车位,令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
记者了解到,经过一年多的协作交流,15家企业间已形成了畅通的工作机制。“董事长们一个群,部门总监一个群,工作职责相近的员工也有微信群”,开展不少线下联谊活动,“家还没建好,但已经有了家的感觉。”
“实际上,产业空间问题是一个缩影,已成为不少一线城市核心区域面对的共同难题,如何创新机制、集约利用土地,为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做更多机制创新。”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
责任编辑: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