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信息:从“复制”爱心到“粘贴”善良的三代人

清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开始了烟火气息的一天。逐渐物阜民丰的郑家庄,牵连着何氏一家三代人的爱心与善良。


【资料图】

​落地生根,捐资助教

何尼玛出生在游牧家庭,自小放牛牧马,多年未定居,也没上过学,不识字。20世纪60年代初,何尼玛一行人游牧到三营,被这里的气候等自然条件所吸引,在政府的扶持帮助下,终于在此落地定居。

结束游牧生活后,饲养牛马诸多不便。何尼玛开始摸索中草药种植,然后又做了一名烟农。几年下来,他的家庭经济状况越来越好。

吃了一辈子没文化的亏,何尼玛决定用手上的资金做点什么。“你真的不用再考虑一下?2000块够你们家盖一院漂亮的大房子了。一下子拿出5000块不怕家里人抱怨?”

“我考虑很久了,咱们村真的不能没有学校。”

这是1992年何尼玛和村支书在老房子前的对话,彼时的何家还住着两间昏暗陈旧、灶台黢黑的土房子。

“广播里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郑家庄得发展,不能再穷下去了。”那年,何尼玛毅然捐资5000元建起了郑家庄小学,搁置了家里盖新房的计划。

如今,何尼玛过世多年,他捐建的郑家庄小学仍矗立在村东头,每日传出朗朗读书声。

传承善良,共同致富

随着时光流逝,何尼玛的儿子何国伟不止一次感受到父亲当年的决定有多么正确,教育是对孩子的呵护,更是对未来种下的希望。

成年后的何国伟跟随父亲脚步,多次资助困难学生,不仅帮助村里的学生,连郑家庄附近那所职业中学的学生也资助了不少。时至今日,何家人仍秉承着能帮多少帮多少的初心,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向身边人传递着爱心与温暖。

1995年,何国伟逐渐接过父亲的“衣钵”,一天他向父亲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些年,咱们家的种植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近两年的种植风险也小。我想把种植技术教给全村村民,大家一起赚钱一起致富!”这与何尼玛的想法一拍即合。

在何家父子的带动下,全村不少人投入了种植事业,大家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何国伟总是记得父亲的话:“一人富引人妒,全村富才是福。”如今的郑家庄,中药材专业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庄。

时光流转到了2008年,在何国伟兄弟的呼吁下,村民共同出资重修了进村的道路,在村里建了球场、花园、石板小道。

守护家风 回乡创业

“我不同意!你回村里开店能挣几个钱,现在咱们家生意做得也挺好,在下关(大理市)也开了餐馆,你就跟着你阿妈好好呆在下关,用不了几年你就能在下关开自己的饭店了。”

“爸,您和爷爷为乡亲们做了那么多事,我也想在小处帮大家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开个店算什么贡献,我看你就是只想偷闲躲懒!”

“阿爸,现在村里买东西很不方便,现在烟草部门支持建设‘云香印象’品牌终端,尤其支持建设农网终端。经营项目小到日用百货,大到工具粮油,就是提倡一个功能丰富的店铺可以解决村民大部分生活所需,那村民们就不用再为了一些小东西去镇上了。”在何杜华的讲解下,父亲逐渐理解了“开个小店”的作用和意义。

就这样,2013年,何杜华的郑家庄超市开业了,并在当地烟草部门的帮助下申请加入了“云香印象”品牌终端零售店。整个店铺明亮整洁,货架展示有序,百货商品齐全。

返乡后的何杜华常常到隔壁阿奶家帮她修灯泡、收庄稼,在和奶奶的交谈中发现,村里仍有一些人家存在孩子外出求学、工作后家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何杜华征求了父亲意见,邀约了几个同龄人,自发成立了“郑家庄青年劳动力互助协会”,而何杜华的超市就是协会常用的聚集点。凡是村里哪家盖房、哪家播种或收庄稼、哪家办喜事,只要有需求,青年协会总会第一时间上门提供帮助。

每次说到父亲和爷爷,何杜华都很自豪,也很惭愧。自豪的是何家几代人为全村村民作出了贡献,而惭愧是因为与爷爷父亲所做的大事比起来,自己所出之力又显得如此微薄。

但善良的心从来没有轻重之分,在何家三代人和全村人的努力下,郑家庄逐步实现共同致富。何家与郑家庄的故事,仍然在续写更新。(记者 郑义 通讯员  晏琦樱)

责任编辑:Rex_20

关键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