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硅谷101,作者|Jeremy Bao、陈茜,编辑|陈茜
大家都看了苹果在6月初发布的Vision Pro吗?
在过去几年,微软、脸书、谷歌还有一众做头显设备的公司在VR,AR,MR一众技术中荆棘前行了这么久都没有说服市场。其中微软新一代产品一再搁置,谷歌眼镜在今年3月正式宣告结束,脸书改名Meta、All in所谓“元宇宙”各种捣腾还把股价一度砸到了之前高点的四分之一,最后也不得不向华尔街低头,进行大规模裁员。
结果,苹果Vision Pro一发布,整个科技圈都沸腾了。
这期,我们站在更大的视角来聊聊Vision Pro,从行业角度和技术发展,来讲讲整个AR/VR/MR/XR/Whatever-R市场的发展故事:来看看过去十年这个赛道中,以微软,Meta,谷歌和苹果为首的这几个科技巨头的尝试和挫折。
因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技术实现太难了,你可以从这些故事中看到这些科技巨头们不停尝试不停失败再不停尝试,也是硅谷精神很好的一个体现。
01 微软HoloLens:早起者的困局
首先我们来看看微软。
微软可以说非常可惜,推出的HoloLens一度是头显市场的领头羊,研发团队主管也说,微软曾经有机会主宰整个市场。但随后微软的元宇宙之路走的异常艰难,现在近乎放弃的阶段。
我们先来看看微软的产品时间线。
整个头显设备的第一股浪潮开始于2010年,就在那一年,微软 ,然后在2015年推出了HoloLens的第一代产品。这样看来,微软其实在头显设备中是动手最早的:相比之下,谷歌眼镜在2012年中才开始测试,脸书在 2014 年才收购了VR头显设备Oculus,而苹果在2015年才开始研发Vision Pro。所以,微软是很有先机的。
HoloLens最开始是一个实验性项目,当时Xbox游戏机所在的电子游戏业务部门开始对下一代游戏系统会是什么样子展开了各种讨论,当时微软的一个团队提出了“Screen Zero”(零屏幕)的概念,从一开始就确定使用AR头显设备的路径。
这里跟大家普及几个概念,头显设备的技术实现有几个派别。我们这个视频中,大家也可以看到不同公司采用了不同派别,为了不同商用目标,也导致了之后的发展不同,我们之后聊Meta和苹果这些公司也都会分析到。
所以,这里敲重点!这几个派别分别是:
第一,微软(Hololen1)和谷歌眼镜采用的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就是我可以看见真实的世界,而通过头显设备把虚拟世界叠加到我们的真实世界中。
第二个派别是VR,脸书收购的 采用另外一个派别就是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用户看不到外面,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中。
之后还发展出来了MR,这是第三个派别,就是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最新出的苹果Vision Pro就属于这一类,可以沉浸式也可以和真实世界交互。
当然,后来还来了一个统称XR,就是以上我们说的这几类的统称,AR,VR和MR都能被称为XR。
所以,回到微软上。团队在2010年弄出来的头显设备原型,就是通过一根长线来和电脑相连接,大家可以通过镜片在周围看到各种3D的立方体,还有海豚在空中游动,所有人都非常的兴奋,觉得这一定是消费领域的未来,所以微软一开始就走了AR的路线,由微软工程师Alex Kipman来主导研发。
然而,经过了5年的研发之后,HoloLens推出了第一代产品,售价3000美元,给企业的专业版本卖5000美元。如果考虑通胀的话,当时微软的卖价应该比现在苹果的Vision Pro的3499美元售价贵多了。
而且在2015年当时的HoloLens体验肯定没有Vision Pro好,整个XR的生态和应用,以及消费者市场的接受程度比现在要差很多,所以在面对大众消费者来说,这款产品根本就卖不出去。所以微软干脆就转向了企业群体,开始了主打2B的策略。HoloLens的使用群体开始变成了大企业和美国军方等等。
确实在之后的几年,我们看到报道比如说空客用HoloLens来帮助制造飞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HoloLens合作来培训航天员,奔驰的机械师开始带上HoloLens来远程沟通更快找到维修组建等等。
但是,随着微软团队开始研发HoloLens 2,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微软高管团队开始对这个AR项目丧失了耐心。
而丧失耐心的原因是,Alex Kipman领导的AR技术路线发展太慢,对客户和外界承诺了太多的应用但最后做不到,或体验非常差。
比如说,HoloLens使用的是光学透视的技术,Optical see through,就是说通过透明的镜片让用户直接看到外接世界,这是一个非常难的技术方案。包括我们和内部人士聊到HoloLens在2019年底发布的第二代,对方也认为,光学透视的技术还没打磨好,整个头显设备的可视角度小,强光下看不清,颜色出现色散畸变等,都非常影响着用户体验。
陈婧姝(VeeR VR联合创始人):“HoloLens对我来说,我觉得更像是一个工程机。它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B端产品。苹果绝对不会推出这样的一个工程机的产品。”
因此,虽然微软和美国军方在2018年签下价值218亿美元、十年内供应12万台HoloLens的合同,但这个合同随时有被叫停的风险:因为士兵在试戴的过程中反馈并不好,觉得太重,戴久了眩晕又头疼,并不能带来附加好处,而且显示屏太亮会让士兵更容易成为攻击目标等等,这让美国国会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一度拒绝美军继续购买微软HoloLens头显设备的申请。
现在,微软只给美军供应了5000台,接下来美军订购的一万台预计在2024年交货,而下一个改良版必须要纠正之前的缺陷并且通过美军的测试,否则剩下的10万台的订单合同将很可能被搁置。
而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Hololens走得越来越艰难,研发成本高企,但总体收入却在微软的体量里显得十分微小。2021年底,微软开始计划应对经济萧条,与三星合作的Hololens3的研发被暂停;
在2022年中旬,微软头显设备的灵魂人物 在被指控作风问题和性骚扰后已经辞职,这让整个HoloLens团队雪上加霜。而在2023年的微软大裁员中,HoloLens部门也成为了微软万人裁员的重灾区。
而在Alex Kipman离职之后,微软的AR小组被分成硬件和软件部分,而较为显然的趋势是,微软CEO纳德拉对元宇宙的软件部分更为看重。
微软的HoloLens第二代依然在被支持,但可以看到微软在软件上的动作更有前瞻性,包括在2022年底和Meta达成战略合作,将Team,Office,Windows,和Xbox could gaming带入Meta Quest产品线。
所以我们听到的不少行业看法是,微软是一家重软件基因的公司,在公司希望继续押注XR和元宇宙的同时,接下来微软会将重心从硬件转向软件,利用自己在操作系统、办公协作,和AI上的优势,打造XR软件体验,而同时逐渐减少硬件领域的投入。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以及在微软全公司集中力量押注AI大模型的背景下,这确实是一个合理的战略选择。
而回顾一下微软对HoloLens的研发过程,虽然得了先手,但低估了技术发展的难度,高估了市场生态的发展速度,并且微软对产品的战略也不明确,常常自相矛盾。同时,在一开始研发的时候野心太大,一开始把过多的技术强行塞进头显设备中,使得造价过高,但又在体验还不完美的时候过早将产品推上市场,使得2C消费端市场这块大蛋糕被自动放弃。
相比之下,苹果是吸取了微软的教训的,包括暂时放弃了光学透视Optical see through的路线,所以你看现在苹果的Vision Pro在AR功能上用的是视频透视,叫做video see through,就是说苹果的头盔依然是封闭的,但相机把真实世界拍下来投屏到你的头显设备里面,相当于用VR的技术来实现了AR,而巧妙的避开了目前还不成熟的AR光学透视技术。
并且苹果花了8年时间,把各个细节都打磨得非常用户友好了再推出给市场,所以即使价格依然昂贵,但苹果忠实的硬件粉丝也许是接招的,不会像当年微软一样放弃大众消费市场。苹果的部分我们稍后再聊,我们接下来再看看Meta这家All in元宇宙的科技巨头是如何发展头显设备的。
02 低价占据市场的Meta Quest:蛋糕依然不够大
业界一直有一种说法:Beat Saber 一款游戏救了整个 Quest。
Beat Saber是一款切方块的音乐光剑类游戏,截止到2022年10月,收入高达2.55亿美元。这款游戏之所以能火,还要依赖于Quest的出货量。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的数据,HoloLens自问世以来的总销量在大约30万部的量级,而Meta光是Quest 2就是数千万级的销量,确实不在一个量级。
而Meta为什么能开辟HoloLens始终无法敲开的大众消费端大门呢?两个原因,第一,平价;第二,找到了应用场景:游戏。
然而,Meta的Quest发展过程中间依然夹杂着办公室政治,内斗和出走。
Meta的故事要从Oculus这家公司创立开始说起。
Meta 的前身 Facebook脸书,于 2014 年用20亿美元收购了成立仅两年的Oculus。这在当年真的是核弹一般的收购消息,在整个头显市场硬生生是炸出了之后几年的繁荣,硅谷风投开始在这个赛道砸钱,VR和AR生态开始丰富起来,Meta是绝对功不可没的。而在脸书把Oculus收入囊中了之后,也确实帮助Oculus加速了研发过程,并且在2016年推出了Oculus Rift面对消费者版本的CV1产品,也成为当年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头显设备,并且让不少其他大公司,比如说三星,HTC,也纷纷推出产品,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市场的教育。
然而,在此之后,扎克伯克却开始了“去Oculus”行动。
Oculus 联合创始人 Palmer Luckey 因政治争议于 2017 年被迫离开公司,联合创始人兼前首席执行官 Brendan Iribe 于 2018 年离开,联合创始人兼前产品副总裁 Nate Mitchell 于 2019 年离开。而Oculus CTO John Carmack 在2022年宣布离职,此前Oculus 的首席科学家 Michael Abrash也被安排去了Meta Reality Labs。
可以说,Oculus的名字在如今的Meta中已经消失不见,前创始人和高层基本都离开了公司。
为什么呢?有些理念不合。
陈婧姝(VeeR VR联合创始人):“Oculus的老团队,像Palmer Lucky那一群人从Meta出来也是理念会有些不和,其中有一些人是想要像苹果这样,把硬件做到极致,显示效果极致,但对Meta这家公司来说,他们最终还是决定选择了不是把硬件做到极致,而是把硬件做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并且这个价格对游戏这样的垂直市场是能卖得动的。”
业内人士跟我们说,Oculus原团队想将硬件做到极致,让所有人看看VR最前沿技术。但如果硬件做到极致,那就会非常贵。但是扎克伯格考虑的是市场占有率和迅速提升元宇宙用户的增量,这使得Oculus的团队高层和扎克伯克在观念上起了冲突。
其实,这也和Meta选择的技术路线有很大关系。Oculus从第一天走的就是全封闭的VR路线,主打全沉浸式体验。这与微软和苹果的路径都非常不一样。这是因为Meta是社交媒体出家,包括脸书,Whatsapp,Instagram以及小扎为了即将推出的Twitter竞争产品Threads而不惜跟马斯克约架,这些都是基于社交属性的应用,而将这些上亿级用户产品结合到沉浸式元宇宙是脸书的未来布局。
Meta一直在大力投入其元宇宙应用Horizon World,用户可以使用Quest设备在虚拟世界中身临其境的交流,开Party,一起玩游戏,甚至建造自己的社区。甚至明星还可以在Horizon World里开虚拟演唱会,脱口秀,等等。作为一个使命是连接你我的公司,Meta认为XR是社交软件的终极形态,让你身临其境,面对面交流,看到、听到的都是三维空间的,Meta内部将其称为“co-present”,这种真实社交体验是对现在社交软件聊个天,发个图的降维打击。
但如果要在元宇宙中社交,用户人数多是必要条件。所以,低价,是Meta必须做到的。所以我们看到Meta自从收购Oculus以来,推出的产品都一再压低售价。
2016年3月,Oculus Rift第一代产品售价是599美元。
2019年5月,脸书发布了Oculus Quest第一代VR头盔,售价399美元。
而第二代产品去掉Oculus名字,直接改名Quest 2的定价过程就更有意思了:
2020年,Quest 2发布的时候,128GB版本定价299美元。这个低价策略确实起了作用,加上Quest2效果确实不错,在游戏生态上出了几款killper app,又遇上疫情期间人们居家办公,直接引爆了市场。但为了用低价抢夺市场,多家媒体报道,Quest2是Meta亏本卖的,每卖一台Meta就要承受更多亏损。在两年之后,2022年7月,经历数个季度亏损的Meta不得不上调了价格,128GB版本从299美元上调到399美元。但是,就在一年后,2023年6月,Meta在进行了大裁员、股价回血之后,又把价格降价到299美元,并将在购买时附送《GOLF+》和《Space Pirate Trainer DX》两款 VR 游戏。
所以,用低价去打市场是脸书不会放弃的策略,这也使得Quest2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在全球卖出2000万台,也使得Meta在VR市场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高达75%。
但Meta所遇到的挑战是,跟AR和MR的应用前景相比,VR的场景还是太有限了,市场还是太小。全沉浸式的软件生态远未成熟,除了游戏之外,目前几乎没有其他killer app来增加用户的使用频率,这使得Quest2变成了很多家庭角落的吃灰产品。
在疫情红利消失之后,Quest2的销量迅速下降,不光是Quest2,整个VR的销量增速又陷入了停滞阶段。
因此,虽然Meta用VR敲开了消费市场的大门,但这块蛋糕一直做不大。Meta不会指望靠卖Quest硬件系列来挣钱,
毕竟卖2000万个Quest2头盔收入才60亿美元,还不算Reality Labs研发方面每个季度要亏损30亿左右,而Meta的年收入可以是1100亿美元的量级,所以,基于社交平台上的广告带来的收入,对于Meta来说,才是规模效应更大的。所以,如果要将蛋糕做大,除了低价之外,小扎需要证明给用户看,更多的元宇宙杀手级应用和软件产品,才能让他实现最终的目标:让10亿人用上VR设备。
而如果Meta走低价路线来看,它和苹果或许不会直接竞争,并且Meta的内部技术是不差的,也有AR和MR等技术路线在并行发展。我们也跟不少Meta和苹果内部的人聊过,大家也都认为,Meta和苹果将是两个不同的元宇宙,不会正面拼杀,可能小扎还要感谢苹果将市场热度再带起来。
如今,Quest已经从从娱乐、游戏、健身领域开始切入,尝试来打造爆款应用和良好生态,并且你可以看到Quest的硬件有为这些场景而优化,包括Quest在能支持手势操作的情况下还坚持有手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适应各类游戏应用。
但有意思的是,在屏幕上,Quest并不为清晰阅读文字而优化,这也意味着Quest并不适合重度生产力场景,这点和苹果是很不同的。
在软件上,Meta深耕这方面的开发者生态,投资和收购了很多卓越的开发者,也培养出了几个真正的王牌VR应用,比如大家熟悉的节奏光剑BeatSaber,和健身游戏SuperNatural。而且这两款游戏都是被Meta花重金收购的:2014年Meta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BeatSaber的母公司Beat Games,2021年Meta又斥资4亿美元收购了SuperNatural的母公司Within,到今年收购完成。可以说Meta这一系列的投入,初步建立起了它的VR应用生态,也让VR软件开发者赚到了钱。
而就在Vision Pro发布的前4天,Meta就抢跑发布了新一代产品Quest 3,起价499美元,今年9月发售。除了处理芯片和手柄的升级之外,头显也不再只是VR,而是支持MR的video see through,和苹果的头显视频透视技术类似,这是一个升级的重点。
同时别忘了,Meta还有一款高端产品Quest Pro,售价1000美元,是Meta现在能做出的最强大的头戴显示设备,同样是支持混合现实,配备了更高级的屏幕,以及眼部识别、表情识别等高端功能。这款产品除了能做基础Quest的所有功能,着重强调了生产力、办公协作,和ToB应用的场景。当然,Quest Pro可能也不是Meta面向大众消费者的重点产品,而更多的是展示Meta现在最强的技术,以及面向开发者。
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苹果,潜伏了整整8年,和Meta与微软还有其他公司都很不一样,人家都是边研发边推出迭代产品,苹果硬是一声不吭,包括苹果Vision Pro组的人都被视为最高机密项目,连老婆都不能告诉,结果一发产品惊艳了市场,真的是非常不一样的市场策略。而且我们了解了微软和Meta的发展路径,技术路径和市场反馈,能更明白苹果在相关技术上做出的选择,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one more thing - Vision Pro。
03 极致技术的Vision Pro,但还不是iPhone时刻
苹果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从乔布斯创办苹果的第一天开始就一直是这样的。硬件能力和硬软件整合是苹果的强项,所以要做就做最好的设备,定义行业标准,不是最好的就不推出市场。而微软和Meta都没有的,是苹果对硬件整合的能力,设计能力,苹果硬件的用户忠诚度和开发者生态。
这让苹果有了更多的时间机会:苹果可以把第一代产品就做得足够高端,而又不太担心未来销量。
苹果其实比微软和Meta开始得都晚:2015年才开始布局,挖来杜比实验室技术和产品负责人Mike Rockwell组建团队,接着收购德国眼动追踪公司SensoMotoric Instruments,加入激光雷达硬件,研发 Face ID,打造立体全景音频,自研高性能低功耗芯片,包括这次用在Vision Pro上的传感器处理芯片R1和计算芯片M2,历时八年,最终推出了Vision Pro。根据媒体报道,其实在2018年Mike Rockwell和团队就做出来了第一代设备方案,但被苹果高管反对,然后全部推翻重来,再花了4年才设计出了如今的版本。
这显示苹果打造完美硬件的态度,真的非常让人佩服。
其实目前推出的版本,也是苹果内部设计团队还不满意的。金融时报爆料说,在今年苹果设计团队希望再等技术成熟一点再推出,但运营团队认为,目前抢占市场先机更重要。而等了八年的库克决定站在运营团队这边,拍板在今年推向市场。所以,就有了目前大家看到的这款苹果头显设备。
相信很多观众都已经看过Vision Pro的发布了,这里我们就简单说下Vision Pro让市场觉得惊艳的地方:
Vision Pro是苹果的第一款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但苹果却没有用这个词,而是自称Spacial Computing,空间计算,希望Vision Pro之后在三维空间中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亮点一,苹果电脑级的芯片算力,传感器处理芯片R1和计算芯片M2,运行全新的VisionOS操作系统,这是一个和苹果iOS MacOS同级别的通用操作系统。芯片技术是苹果的核心优势之一。
亮点二,在显示方面,它配备了市面上从未出现过的两块4K MicroOLED屏幕,配合11个摄像头和传感器,能将外界世界逼真地描绘出来再从屏幕中显示,让用户进入一个虚拟和现实融合的世界。同时,这么多摄像头还让Vision Pro能拍摄出震撼的空间图片和视频。
亮点三,交互方面,它定义了VR和AR交互的新范式,直接砍掉手柄,用眼球和手势操作vision pro,且达到了业界最强的精度,几分钟就能熟练上手。这,很苹果。
当然,作为初代产品的它并不完美,为了减轻佩戴重量,苹果做了一个很不苹果的设计:将电池外置,可即使这样也只能满足2小时的续航;当然还有它非常Pro的售价,3500美元,折合20000多人民币,也让它注定只能成为少数人的产品。
在这些产品参数背后,这个产品意味着什么呢?硅谷101对话了一系列XR行业的从业人士,总结了几点大家的观点:
第一. 苹果的Vision Pro确实不是全新技术
小扎说的“苹果的技术路线我们都探索过”也基本准确,因为它走的技术路径和Meta的Quest系列是类似的,那就是封闭式的眼镜,通过摄像头采集外接的影像,通过屏幕显示出来。我们刚才也提到过,业内叫Video See Through视频透视,用VR的技术来实现AR。
当然,AR的技术,包括微软采用的Optical See Through光学透视,也就是通过透明的镜片让用户直接看到外接世界这样的技术路线,苹果和Meta也都研究过并且还在继续研究,但这样更革命的技术还没有达到真正可用的程度,或是达不到苹果要求的用户体验标准,所以目前没有采用。
第二. 苹果确实将现有技术推向了极致
毫不夸张地说,Vision Pro应该是所有同类设备的最高水准,也向世界展示了,最好的MR究竟能做什么。苹果在过去的8年中,为Vision Pro申请了5000多项专利,有着深厚的技术储备,并在这一代机上极致堆料,有媒体预估了生产Vision Pro所有元器件的成本,高达1600美元左右,光是两块MicroOLED屏就已经达到了一台iPhone 14 Pro的价格。
第三. 向外界展示了苹果强大的供应链能力
我们也从Vision Pro上看到了苹果撬动全VR产业链的供应链能力,比如这个定制4K microOLED 屏幕。要知道,市面上并没有量产产品搭载如此高规格的MicroOLED。让供应商研发高规格的屏幕简单,但真正生产百万块这样的屏幕、做到量产并不容易。
第四. 搭建通用平台,留白给开发者
在软件和应用上,Vision Pro定义了全新的硬件和交互标准,但并没有发布很多全新的应用,更多的是将iOS,MacOS上的基本应用,比如浏览器Safari,图片,办公三件套等等,搬到了VisionOS上,剩下的则有意留白给开发者。现在主流的VR和AR的应用场景基本集中在在游戏、健身、娱乐这几个领域,而苹果不是如此,它的发布会中强调了许多生产力场景,比如,屏幕清晰度适合阅读文字,浏览网页,还有多屏办公,而相反,游戏部分却较少提及。
当然,在我们的对话中,有些业内人士对其现有软件生态感到些许失望,认为苹果展示出来的应用思维还太局限。
陈婧姝(VeeR VR联合创始人):“为什么我觉得它想象停留在几年前,大家在做无论是VR还是MR的时候,更多都是想把现有的一些,比如平面,就是说手机或者移动互联网时代或者是PC互联网时代的很多东西,往VR里去搬,就是把二维的东西往三维里去搬,这个是目前苹果它展示出来大概就是说大屏或者说多屏的体验。
但是真正我们认为MR这个设备,或者是说spacial computing(空间计算),它本质上是人机交互,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的升级。在这个新的平台上,未来会出现的killer APP一定是利用了三维空间中的交互的。所以就比如说像苹果,它在demo(宣传片)里面其实放了一个小恐龙demo,就是它其实还是在一个画框里面,然后这个恐龙把头探出来,但是实际上真正到了未来MR的时代,我认为它不应该是个画框了,可能我整个直接走到侏罗纪公园的那个场景,或者侏罗纪公园的场景能够跟我的卧室完美的融合。”
但毕竟,这是一个刚刚发售的平台,且苹果从来不缺蓬勃的开发者社区。
苹果从2017年就推出了AR开发平台ARkit,在iPhone iPad上培养了14000款AR应用和大量的AR开发者,且它强大的开发者工具还打通了iOS iPadOS和VisionOS的界限,让跨平台开发成为可能。
我身边已经有开发者想抢着第一批拿到Vision Pro,成为上架的第一批应用,争取先发优势。所以整体上,我们觉得Vision Pro在软件生态上是未来可期的。
第五. 这一代还不是iPhone时刻
从发布会上看,无论是其3500美金的价格,还是外接电池这样的设计妥协,都能看出,苹果并不是要把这台产品大量出货给给普通大众,第一代的目标用户应该就是开发者社群。市场调研公司TrendForce预计,2024年Vision Pro的出货量是在20万台。所以,苹果现在发布主要是面向开发者,建立开发者社区。同时,已经研发8年了,也确实是时候向外界,尤其是华尔街,宣布自己对这个领域的投入了。相信在后面的两三年内,苹果会推出更廉价的产品,才会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中。
可以说,苹果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无论是硬件上的技术积累,还是软件生态上的布局投入,苹果对待空间计算是认真的,这个行业也确实需要苹果来定义一下行业标准。
当然,我们不要忘了这个业界还有一个大玩家:谷歌。谷歌的故事和微软有点像,都是起了个大早,但都以失败结束。但不一样的是,谷歌并没有放弃硬件。
04 屡战屡败的Google Glass:新MR项目已开始
谷歌布局AR非常早,但在2011年就展示了AR的原型机Google Glass,并且在2012年发布第一代Google Glass Explorer版本。第一版定位个人用户,但1500美元的昂贵售价,以及非常有限的功能设计,硬件和供应链水平,让Google Glass充满争议,销量非常惨淡。并且,Google Glass的重磅功能 – 使用眼镜对周围环境完成摄像和录像 – 也因为隐私保护争议而被市场抗议,包括美国影院们,认为这是对电影版权的严重威胁。
谷歌在2015年暂停了Google Glass对消费端的业务,之后发布了面向企业级别的场景Google Glass Enterprise,主打工人培训,农业和医疗等应用场景,但附加价值依旧不高,缺少杀手级应用,硬件缺陷,应用场景受限,成本巨高不下等因素最终让Google Glass项目被叫停。
除了AR之外,谷歌在VR上也有尝试。
谷歌曾经还有一个项目叫做Daydream,就是“白日梦”那个单词。你看这个名字取的,“白日做梦”,是不是就有不好的预感?
这是一个虚拟现实VR平台,在2016年5月的谷歌开发者大会上宣布,之后下当年11月推出了首款与手机匹配的VR头显设备,但在3年之后,市场反响非常平淡,在2019年被叫停。
但是谷歌对于XR这一块还真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现在故事还没有结束。
美国科技网站The Verge报道,谷歌开启了新的MR头显设备,名为Iris项目,来继续和Meta与苹果在未来的元宇宙中竞争。报道还说,负责监督这项工作的高管是克莱·巴沃尔 (Clay Bavor),他直接向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 (Sundar Pichai) 汇报,而Project Iris也是谷歌目前最为保密的项目之一。
不过我看了下Clay Bavor的LinkedIn页面,确实显示他曾经在谷歌做了近7年的AR和VR项目之后,在2021年11月开始从事“对谷歌的前瞻性押注”工作,很有可能就是Project Iris。但是这哥们最近的动态却是在今年3月跳出来自己成立了一个公司成了联合创始人,就有点迷。
不过目前确定的是,谷歌对XR依然没放弃,谷歌迎头赶上的决心依然存在,包括在2022年5月,谷歌宣布收购MicroLED公司Raxium,很可能就是为Project Iris头显设备上采用MicroLED显示屏而布局的。
所以,谷歌迎头赶上的决心,依然存在,而和Meta以及微软联手,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巨头们的游戏,还在进行。
05 XR的未来
总结一下,我们讲了微软,Meta,苹果和谷歌四家科技巨头布局元宇宙的路径,可以看到,在过去十年,硅谷蹚出了两条路:一条是视频透视Video-see-through的方案,苹果目前采用了这条路将Vision Pro做出了震撼的显示效果,Meta如今也采用了,但这个方案天生的缺陷让它很难做成眼镜般轻巧,限制了它未来的可能。
另一条是一上来就走光学透视Optical-see-though,这个方案天生就能做的很轻巧,更可能通向未来,这也是微软的HoloLens和谷歌眼镜一开始选择这条路径的理由。可惜,现在显示技术还不成熟,目前只能存在于实验室中。
但这个行业才刚刚开始。VR,AR,MR,哪个R才是通向未来元宇宙的正确路线呢?我们跟很多业内人士聊,有意思的是,大家的答案非常一致:轻便好戴的才是未来。
他们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图景:想象一下Vision Pro的顶级显示效果,集成在一个轻巧的眼镜上。它只有几十克的重量,替代掉日常的眼镜每天佩戴都不是问题,在室内室外都能清晰显示,电池有一整天的续航。在上面,我们能做原来手机电脑要做的事儿,比如,查邮件,发微信,刷抖音,网上购物,但他还能做手机电脑做不了的事儿,比如在家里身临其境地看场演唱会,跟远方的朋友打沉浸感的游戏, 随时随地健身,需要导航时地图直接在眼前给你带路,想记录生活时候,直接开机拍下3D视频……等到这一天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手机没那么好用了,于是,它就成为了下一代计算中心。
而在Meta的愿景里,除了上面的一切,XR还能让世界突破物理的界限,连接世界中的每个人。人们会创造无数个虚拟世界,你可以拥有超能力,就像杨紫琼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瞬息全宇宙》中一样,能瞬间移动到任何一个世界,在里面,你可以身临其境的和其他人互动,就像你真的在那里一样。虚拟世界还会有自己的商品和货币,自己的经济体系,内容创作者可以用自己的技术和创意参与构建新的世界且获得新的收入,逐渐形成新的虚拟社会。甚至,虚拟世界还会和真实世界联通,你可以把虚拟世界里的物品投射到真实世界上,那每个戴着AR眼镜的人都能看到。
所以,看着这些进展,也想感叹一下:在硅谷,失败是常态。有一个词叫做“狂妄之巅”,意思是,如果你早市场一步押注,也许你会成为先驱,但如果你早了两步,你很可能就成为了垫脚石,因为你站在山顶,以为风来了,技术会进步得很快,市场准备好了,但其实并没有,这只是创业者狂妄的幻想。
XR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硅谷狂妄之巅。微软的HoloLens,谷歌的Google Glass和DayDream以及失败的那些产品,无数工程师投入的那些心血和时间,还有砸出去的那些钱,都是曾经狂妄之巅的代价,但也是要感谢这些探路者,后来的人才能不断试错、知错、改进、迭代。
责任编辑:Rex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