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关于手机厂商盈利的那期视频里,就给大家聊过了现在的手机是不可能赔本卖吆喝的,它们总能靠着硬件,甚至是软件服务来挣钱。
高端旗舰有高端旗舰的堆料,代表着品牌的形象和技术门面,卖得贵,但不一定是品牌厂商最挣钱的;更走量的轻旗舰、入门机,甚至是不少人口中的「线下机」,才会是品牌硬件销售的主力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轻旗舰、中低端机手机相比起旗舰,究竟便宜在哪呢?除了最基础的 SoC 成本,还能在哪缩减呢?
▉ 外壳用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今无论高中低端,智能手机基本都是「屏幕正面板 + 中框 + 背板」的三明治结构设计,而一体化设计这两年只有像 Nokia C20 Plus、Redmi 12C 等这类入门级的 4G 手机还在用一体式塑料后盖设计,还有定位旗舰的小米 MIX 4,用的是一体化陶瓷设计,而很久前的一体化金属后盖设计已被扫进了历史。
▲ 一体式塑料后盖的 Nokia C20 Plus
除了前面提到售价在 800 元以下的入门 4G 手机一体式塑料后盖设计,如今三明治结构的中低端,甚至轻旗舰也能在中框、背部材料下手来缩减成本,用上塑料材质 —— 特别是中框的部分,售价来到 3000+ 元的准旗舰,也有用塑料中框的,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开售 3599 元起的 Redmi K60 Pro。
中低端机型用塑料背盖也是比较常见的,但这两年来我们也确实能看到不少做了玻璃质感的模拟,质感直接上了个档次,而成本依旧能省下来。不过近期我们还能看到一个现象,中端机市场这两年也出现了原本只存在于高端机型的「素皮背盖」,像 iQOO、realme 不到 2000 的价格就能找到素皮的机身 —— 这也意味着中端手机市场也要拼命卷设计、卷材质、卷质感了。
▉ 塑料支架
前段时间,一加 Ace 2V 高调宣布了去掉塑料支架后,有 Redmi 等厂商表示将加入其中 —— 而在此之前,塑料支架是中低端机型广泛采用的一个结构,而且在今天看来,它仍是如今中低端手机(直板屏)控制成本的结构之一。
去掉支架,少了个结构,成本不是更低么?为什么说塑料支架的加入能省成本呢?简单来说塑料支架的具体作用是固定和缓冲屏幕面板,而且它本身的成本比较低;如果少了塑料支架,手机在研发时就需要用其它方法来固定和保护屏幕面板,这将对中框等其它部件提出更高要求,反而增加了成本 —— 这是一方面,其实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少了塑料支架的话,手机屏幕面板和中框之间的公差要求会非常高,需要更精密的生产、装配工艺来保证面板和中框的吻合度,避免产生过大的缝隙,这都是研发、生产和装配过程的成本,而塑料支架的加入,能灵活地抵消了二者之间的「公差」,反而能降低生产和装配的成本。
▉ 屏幕
几年前,不少厂商都曾经宣称自家的屏幕是花高价定制的,像魅族的 MX2 时代,特地找了三星定制了 1280 × 800 分辨率的特殊比例面板,成本可一点都不低;一加 7 Pro 的时代,一加也高调地对外宣称这块屏幕是花了 1 亿人民币找三星定制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厂商倾向于找国产面板供应商合作,定制研发高端 OLED 面板,这对手机厂商而言也有利于高端面板成本的控制,且保证足够的质量。
但这类操作对轻旗舰、中低端机型来说成本都还是太高了,在如今手机 LCD 几乎绝迹的 OLED 时代,这类机型会倾向选择国产供应商的走量面板,像现在天马也有综合显示效果不错的产品可选;而另一方面,国产面板商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倒逼三星面板的价格下探,特别是像 E4 的往代 OLED 面板已经下放到这个市场,成为了兼顾性价比的选择之一。
▉ 芯片
拉开中高低端机型定位最直接的标签就是 SoC 了,像今年的旗舰,骁龙 8 Gen 2 是绝对标配,天玑 9200 短暂地试图与之抗衡;轻旗舰,甚至是中端的骁龙 8+ Gen 1、天玑 9000+、骁龙 7 Gen 2、天玑 8200 等等这对大家来说都很熟悉了,定位越高性能越强,成本也就越高。
具体这些芯片的价格差多少,我们不是 B 端也找不到一个准数,但能确定的是去年 iPhone 14 Pro 的 A16 芯片对比前年的 A15 硬件制造成本涨了 140% 左右,平摊下来大概一块芯片 110 美元,或许 iPhone 14 / 14 Plus 继续用 A15 芯片有一部分成本上的考量。对 Android 平台而言也类似,不同定位、不同代际的 SoC 成本可以是非常悬殊,能直接影响到这些机型的定位,乃至定价。
而 UFS 闪存和 LPDDR 运存也同理,一般只有旗舰机才配用最高的,中低端机只能缩减成本够用足矣,而一些轻旗舰倒是可以依据产品定位,适度在这方面越级一下,来换取产品力。
▉ 相机
相机也是一款手机硬件成本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影像旗舰普遍放弃「凑数镜头」的今天,「凑数镜头」仍是轻旗舰、中低端机型缩减成本最惯用的伎俩,毕竟用更少的成本,就能让背后这套相机看起来更唬人,何乐而不为呢?
摄像头之间的成本差距真的有那么大吗?虽然没有供应链上的报价,但我们其实可以在各大品牌的售后维修物料报价里找到端倪。举个例子,小米 13 Pro 的一英寸摄像头的物料价格为 650 元,而长焦也只需 130 元,超广角甚至只需要 80 元;再看 Redmi Note 12 Turbo,主摄像售后报价也就 100 元,超广角 50 元,凑数的微距嘛,40 元 —— 两款机子的摄像头物料总价相差 4.5 倍。
再换个品牌,看看华为,以旗舰的 P60 Pro 和次旗舰的 nova 11 Ultra 为例,P60 Pro 广角主摄售后物料报价 719 元,潜望式长焦更贵,能来到 899 元,超广角端也还要 269 元,打包总价 1887 元;而 nova 11 Ultra 这边的主摄 541 元,超广角 139 元,凑数的景深摄像头 179 元,打包合计 859 元,相差 2.2 倍。
可见要打造一款「影像旗舰」的成本可一点都不低,轻旗舰、中低端少卷影像也是有原因的。
▉ 天线
网络其实也是中低端机型缩减成本的地方,相比起以前的 4G 手机,现在的 5G 手机天线的数量、设计难度和成本都有所增加,一些中低端手机还会从天线入手缩减成本,例如将 Wi-Fi 的双天线缩减成单天线。以 OPPO 为例,直接看官网各款机子的参数就能发现,最新款的 Find X6 Pro、Reno9 Pro+,甚至是 K10 Pro 都是支持 2×2 MIMO 的,而主打线下市场的 A1 Pro Wi-Fi 网络不仅不支持 2×2 MIMO,且支持的移动网络频段也少些,背后的天线成本也能节省不少。
▉ 马达、扬声器、USB 等
用料讲究的旗舰手机对扬声器和马达都会比较上心,一般会采用腔体足够大的双扬声器,和手感更好的横向线性马达;而中低端嘛,会酌情砍掉这方面的预算,使用单扬声器,甚至是小腔体扬声器,马达也同理。
现无论中高低端手机,基本都采用了 Type-C 作数据和充电接口,包括小米 13 Ultra,旗舰机普遍用了 USB 3.0 甚至更高的标准;但轻旗舰和中低端机用「感知不明显」的 USB 2.1 甚至是 USB 2.0 来进一步缩减研发和制造成本。
其实手机轻旗舰、中低端手机控制成本的方法是方方面面的,可以大到屏幕、芯片、相机、外观用料上,也可以是小到看不见的电容等零件。可羊毛出在羊身上,厂商为商品付出的成本,最后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同理一分钱一分货,高价付出换来的往往是更高水平的享受,而低价也能买来与之匹配的体验;严格意义上来说,市场并没有空穴来风的「性价比」,而一款产品,往往凝结了品牌对产品和定位的理解,它也是成本和盈利博弈的结果。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