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电网 > 热点 >

老龄工作迎来全新格局 政策效应逐步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老龄工作迎来全新格局,政策效应逐步释放。但同时政策在基层也存在认识不统一、执行不力、监管不够等现象。一床难求,老人不愿花钱、不敢花钱、敲不开门,子女有心无力,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现象仍普遍存在。如何破解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障碍“,老龄政策基层落地中的困惑与出路在哪里?日前,在国家高端智库”名家讲坛“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黄石松建议,要完善基层治理改革。在”减风险、给动力、激发活力下功夫:要降低基层的风险,文件要更具体和明确,行业规范和标准应走在前面,政策要公开透明;要改变行政运行方式,把项目、资金、技术放到街乡进行统筹;要建立社区老年人民主参与重大决策等机制,充分调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基层老年人协会等组织的作用。

黄石松在近几年的基层调研中也发现一些政策红利仍然悬在空中。“基层人员反映政策很好、很全面,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在基层实施中也存在知晓率不高、认识不统一、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等现象,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还存在一些体制和机制的障碍。

具体而言:从老年人和家庭角度来看,不肯花钱,不敢花钱,希望政府为养老买单;老年人急需整合式、一站式的服务,缺少供应商支撑;老人容易受骗,消费后对服务质量追溯和监管缺失,缺少维权渠道;子女普遍感觉“力不从心”,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从养老服务供应商角度看,养老市场发育不充分,营商环境仍需改善;受行政辖区制约,跨地区开展业务困难;市场不规范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价格战在降低成本同时也拉低了服务质量;无论是企业申请补贴还是政府购买服务,均面临程序繁琐、时间冗长、规定太死、钱不好用的问题;多部门协作过程中,一些项目和事项互为前置制约;“减税降费”的获得感不强,融资难、融资贵、整体负担重、人力成本高等实际困难仍然突出。

从街乡、社区老龄工作者角度看,事多事杂,人少钱少是最大的困惑。有点钱也不好花、不敢花。“上面给什么政策就做什么工作”“上面提什么要求就做到什么程度”“市区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街道老龄工作受制于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切割,协调难度大,责权不对等造成工作人员畏手畏脚;“一听说是街道社区组织的活动,老年人就认为是免费的,至少要有优惠和福利”,而活动中一旦出现了任何问题,老年人第一个找上门的就是街乡社区,对于这种无限责任街乡社区几乎没有抗风险能力。

从基层社会组织角度看,经营资金来源单一,主要包括社会捐赠、政府购买和自身运营三大块,而大部分社会组织过于依赖政府购买这一渠道。因为对政府依赖度过高,运营固定成本高,自营能力弱,不能有效提升自身运营能力前提下,一旦遇到政府撤资,将难以存活。

黄石松建议:一要增进共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把老龄政策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所有环节、全部工作。

二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养老问题不能搞一刀切,要按照“分级分类保障”的原则,“保基本”、“促普惠”、“放市场”、“活社会”。

三要完善基层治理改革。在“减风险、给动力、激发活力”下功夫:要降低基层的风险,文件要更具体和明确,行业规范和标准应走在前面,政策要公开透明;要改变行政运行方式,把项目、资金、技术放到街乡进行统筹;要建立社区老年人民主参与重大决策等机制,充分调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基层老年人协会等组织的作用。

四要拓宽学科建设的视野。老年学交叉学科的性质将更加突出。从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学、公共治理等入手,应用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老龄问题,需要理论体系的创新。脑科学、人工智能、智慧技术为老服务也将越来越重要。

责任编辑: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