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一段时间以来,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大大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和管理组织方式。这种面向未来、可持续的产业组织新形态,对人才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如何增强工业互联网的人才培养力度,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做好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工作,有必要弄清楚工业互联网的特性。不难发现,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广泛连接各类组织和个人,包括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政府、服务提供商、社会组织、用户等。这种组织形态,以数据贯穿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实现共生、再生、互生,最终超越产业组织的范畴,为更大范围的社会系统创造出新的价值循环,成为数字化转型的一种创新范式。可以说,工业互联网具有场景之创新、技术之融合、协同之丰富的鲜明特征,对于连接能力、数据能力、技术落地能力等具有很高要求。而要将这些特点转化到具体的生产应用中,归根结底,与优质的人力资本密不可分。
有鉴于此,须从政府、产业、企业的层面,多角度施策,补齐工业互联网人才短板。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先研判区域现有人才储备与数字化转型趋势的匹配程度,分层分类引入、培养人才。为符合数字化转型趋势,政府将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作为新发展方向,在着力推进区域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之前,需要评估区域内自身的人才基础与人才规划,看其是否能够适应数字化转型。以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区域的人才仍未具备数字化转型所需的新型技能组合,难以满足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求。在研判区域现有人才储备与数字化转型趋势的匹配程度后,可明确区域内自身的人才短板。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要提出符合人才需求的引进与培养政策,增强区域人才吸引力。
从产业的角度而言,应加快以产学研协同的方式培养共性人才。新型技术人才培养,需联合内外部资源、融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建立知识与经验共享平台。在这些方面,产业界具备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共性技术人才培训平台等天然优势。产业协会、产业联盟、科技园区等应基于自身产业特点与需求,发挥出应有作用。以工业机器人领域为例,需增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共同培养具备机器人现场编程、安装调试等技能的应用人才。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应具备人才意识,充分增强人才培养的力度,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企业引入工业互联网技术,不仅是引入设备、系统、数据模型,还是引入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模式和过程。在生产层,要培养既懂生产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在应用层,要培养既懂生产运营又掌握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的人才;在商务层,要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并深谙生产运营及数字分析应用的战略型人才等。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