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全球热门:“网络兼职”就业新业态受追捧 制度创新提供保障

工作闲暇时还想干点啥活儿?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短视频博主……随着线上经济迅速发展,“网络兼职”就业新业态受到欢迎,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职业成为很多劳动者“打零工”的新选择,不少年轻人利用闲暇时间“打零工”。

不少人愿当“斜杠青年”

“在准备课程设计之余,我还兼职送外卖,这样既可以换换脑子,又能挣点零花钱。”在广东深圳某大学就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陈林,如今在闲暇时间里过得很充实。从小喜欢骑行的他,为了给自己买一辆心仪已久的摩托车,自去年底开始便在一家外卖互联网平台做兼职“骑手”。起初不熟悉路线,他每次送餐时间有些延迟,后来掌握了一些技巧,提升了送餐效率,每个月收入不低。


【资料图】

“打零工”一般指短时用工、临时用工、灵活用工等非标准的就业形态。由于零工具有灵活性和兼职特性,吸引了不少人参与,在本职工作之外获得额外收入。

共享经济发展让传统的零工劳动向互联网平台零工劳动转变。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目前中国平台上活跃着近70万名自由职业者,在50多个城市上线灵活就业岗位超过300个。另据某外卖公司数据显示,56%的“骑手”拥有第二职业,其中26%是小微创业者,21%为技术工人。

从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催生的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到受“线上经济”影响而兴起的网约配送员、直播销售员……技能型、知识型、创意型零工劳动逐渐成为新就业形态。有专家认为,这些零工岗位带来的数字化新挑战、不菲的收入和较好的职业前景,对年轻人颇具吸引力。

在四川成都某医院工作的晓月是一名“90后”护士,每天下班后,她扛起三脚架、相机当主播,通过直播或视频为网友推荐成都各种好吃的、好玩的,收入明显增加。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的生活方式,更愿意当一名“斜杆青年”,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尝试多种可能。

互联网平台零工劳动为啥受追捧?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莹认为,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和算法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以平台为中介的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大规模精准、高效匹配,零工劳动的范围和规模也突破了以往地域性、偶然性限制,呈现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精准匹配供需信息

“真没想到,用微信小程序找活儿这么顺利。”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峪山镇长山村村民杨浩在农闲时想找份短期零工,听朋友介绍当地政府刚上线“襄阳零工之家”微信小程序,他便抱着试试的心态登记了个人信息,希望找一份苗圃、园艺方面的零工。没过多久,负责运营该程序的零工驿站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襄州一家园林绿化公司的苗圃基地正在招聘零工,每天工资150元。经过岗前培训,杨浩很快适应了盆景剪枝工作。现在,通过打零工拥有一技之长的他已经筹划在村里发展苗木产业了。今年以来,襄阳通过建立线下零工驿站、上线“襄阳零工之家”微信小程序等方式,累计提供零工岗位1.6万个。

由于零工具有零散、灵活、临时等特点,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的精准高效匹配十分重要。人社部、民政部等5部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 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提出强化零工市场信息服务,将零工信息纳入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完善信息化应用支撑,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运用,提升零工信息服务水平等。

各项支持政策越来越多。人社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的通知》,提出创新发展灵活用工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开展劳动力余缺调剂、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开发灵活就业平台、参与零工市场建设。截至7月3日,正在举办的“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已发布各类岗位需求近1500万人次。广东中山市在招聘会里专设了“妈妈岗”,带动需要照顾孩子的女性多渠道灵活就业;广西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建设线上线下零工市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运营奖补等方式,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化、市场化运营,为零工人员提供求职招聘、技能培训等综合服务。

第三方平台在吸纳零工就业方面作用不小。例如,数字化就业平台企业好活科技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平台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数字化招聘、权益保障、职业培训、共享匹配等服务。

专家认为,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劳动者各项权益保障措施逐步完善和人们就业观念变化,零工劳动将迎来更大发展。

制度创新提供保障

“天气热得很,得尽快到防暑驿站休息一下。”入夏后,在浙江杭州美团工作的“骑手”王伟常提醒自己注意劳逸结合,有空去附近的防暑驿站领面罩、吃西瓜、喝绿豆汤。在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健康体检车开上街头,及时检测“骑手”身体状况。

包括零工就业在内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质量和权益保障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几年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在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同时,强化对算法在调度类平台和新就业形态方面的应用监管,如提出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替代“最严算法”的考核要求等。很多平台企业也优化调整算法规则,并联合工会、企业等设立防暑驿站、健康体检车,发放高温关怀金等,从职业伤害预防、收入保障、健康关怀等方面保障劳动者权益。

业内专家认为,应强化相关制度创新,更好保障多元化的劳动群体;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重点关注即时配送,外卖、出行、同城货运等风险较高的零工行业;同时发挥好工会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初浩楠建议,对于零工市场里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要加强监管,打通申诉和信息渠道,提升监管精准度和及时响应度;还要支持技能培训,“互联网+”型企业对零工劳动者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应整合政府、社会和企业资源,打造具有专业性、综合性的培训平台,为新型零工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

责任编辑:Rex_08

关键词: 制度创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