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北京市海淀区“两会”上获悉,为实现“森林里的中关村,公园里的科学城”的总体规划目标,海淀区通过打造“西山画屏、绿廊贯穿、两心为核、绿链织园”的绿色空间结构,形成“山水连城,翠海芳淀”的总体景观风貌。
构建三大绿色空间体系,推进“城市中的公园”向“公园中的城市”升级
多年来,海淀区在“两新两高”战略指引下,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勠力同心,以平原造林、留白增绿、水清岸绿等专项工作为抓手,拓宽绿色空间,以生态林补偿机制、森林防火等为基础,保障了绿化资源保护成果,以义务植树、绿道及公园建设为路径,生动诠释了“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给山河披上锦绣,把大地绘成丹青,让城乡充满诗意”的理念,进一步增进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截至目前,海淀区森林覆盖率35.78%(居城六区之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95平方米,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达91.52%,各级绿道长度达195公里,从“城市中的公园”向“公园中的城市”升级条件已然具备,蓄势待发!
下一步海淀区将统筹谋划海淀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在生态保护建设、游憩体系发展、景观风貌塑造方面的核心功能,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为奋力打造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通过对生态保护体系、游憩体系、景观风貌体系建设,2035年海淀区将全面完成城市中的公园’向‘公园中的城市’升级”,实现“森林里的中关村,公园里的科学城”的总体目标。
实施高质量建设,推动“美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立足于海淀区自然资源本底、历史人文传承、城市建设格局和人民生活需要,通过营建稳定的森林网络体系、构筑完善的森林健康体系、建设惠民的生态福利体系、繁荣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扩展绿色生态空间、优化生态格局、提升森林质量、丰富休闲场所、弘扬城市文化,从而将海淀建成“林城相融、蓝绿交织、古今辉映”的高品质国家森林城市。
据介绍,下一步,海淀区将对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评价指标继续开展相关工作。一是提升城区和村镇绿地品质,推进森林网络体系建设。完成3处老旧社区公园升级,4处小微绿地建设,开展10个保留村的乡村公园改造建设和村庄绿化提升等。二是以野生动植物保护为重点,持续做好森林健康体系建设。营建鸟类栖息地,划建自然保留区、水鸟保护区等。三是构建全民生活休闲网络,开展生态福利体系建设。完善八家、树村郊野公园休闲空间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完成清河滨水休闲空间的打造,森林康养休闲空间的建设。四是以生态文化体验基地为载体,加快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打造红叶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候鸟文化、古树文化体验基地8处;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示范活动,完成1个森林城镇、4个森林村庄、1处古树社区等创建工作。同时,统筹各类媒体资源打造媒体矩阵,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提高公众对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增强公众植绿爱绿护绿的生态文明意识,保障海淀区顺利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秉承恢复自然景观、完善生态廊道、丰富生物多样性、营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全面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五年总任务1.2万亩,重点推进京张铁路遗址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工程(一期)、园外园生态环境提升四期工程建设等项目,进一步优化海淀山水共生空间。
园外园生态环境提升区域位于三山五园核心位置,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规划绿色空间约900公顷,自2010年以来,先后建成北坞公园、两山公园、中坞公园、船营公园、茶棚公园、影湖楼公园、妙云寺公园、功德寺公园(一期),以及三山五园绿道39.06公里,至2021年11月底已实现绿色空间约760公顷,实现率为84%。新建园外园生态环境提升四期工程统筹东、西红门村、荷叶山地区拆迁腾退区域及周边空地、林地,以三山五园总体规划为依据,通过保护修复生态基底,营造大尺度、大气势、特色鲜明的森林生态景观,计划实施面积约32公顷,其中,新建约18公顷,改造约14公顷。建设完成后,园外园区域将实现绿色空间778公顷, 实现率86%,形成离核心区最近的以皇家园林文化为背景的山水林田湖草要素最全的、面积最大的城市公园群。
坚持精细化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海淀
海淀区将有效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护水平,发挥生态服务效益,改善城市环境品质,实现1500万平方米公园绿地“绿荫环绕、生态优良、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一是加大养护管理力度。科学修复植物群落结构,完善便民配套服务设施,美化园容园貌,提升公园品质,有效发挥公园绿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维持、游憩娱乐、景观美学等生态服务功能。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需求,逐步改造老旧公园,不断完善休闲健身、儿童游憩、公共服务、科普导赏等基础设施,积极打造全龄友好型公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生产、生活”的环境需求。三是强化自然教育功能。持续开展湿地保护、鸟类科普、鸟类环志、诗经植物文化等主题活动,打造科普教育品牌。组织开展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音乐节、北坞公园插秧节、海淀公园收割节、翠湖湿地诗经植物文化、百姓周末大舞台等各类公园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市民文娱生活。结合“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拓宽市民尽责方式,增强环保意识。
海淀山水林田湖草兼具,有着完整的自然格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生态底色。辖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不乏有黑鹳、金雕、黑颈鹤、白枕鹤、大鸨、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海淀区在建设城市公园为人提供服务的同时,还会考虑为其他生命体提供服务,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留足空间。一是构建生物安全格局网络。形成“栖息地保护区—生物迁徙廊道—踏脚石”点线面一体的生物安全格局网络。开展以鸟类生境和湿地群落为主的栖息地保护区建设,营造近自然的水岸生态系统,通过底质改良、水生植物群落构建、水生生物恢复等工程,给湿地野生动植物营造生存空间;通过滨水生态廊道、道路廊道建设,扩大生态通廊的绿色空间规模,形成林网交织、水网贯通的生物迁移通道;通过平原造林、湿地修复和城市绿地建设,形成多尺度的森林、湿地、绿地斑块,成为动物迁徙的踏脚石。二是科学划建自然保留区。在新建公园、有条件的已建公园及校区、园区、社区附属绿地中,划设一定面积的自然保留区。建设昆虫旅馆、小微湿地等昆虫、小动物、鸟类栖息地,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留足空间,并适当留野,保留原生植被群落,保留枯枝落叶和倒木,改善土壤微生物小生境,提升昆虫和微生物栖息地的丰富度,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