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繁华的都市,一边是零乱的村庄。在圆明园和清华大学之间,有一片占地面积约8.3万平方米的平房社区——水磨社区。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常年面临着走路难、吃水难、取暖难,私搭违建将本就不宽敞的道路挤成了小缝,生活条件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今年初,海淀区海淀镇启动“三山五园”地区(东、西水磨)改造项目,目前腾退完成率超96%,不少居民已经搬进新家,花园式小区让居民开窗见景,大家由衷感慨从此“忧居”变“优居”,开启了新的幸福生活。
水磨社区有“三难”
居民生活存“危机”
高长海一家在水磨社区生活了30多年,地处圆明园和清华大学之间,以中关村北大街为界,分为东水磨和西水磨,其中东水磨紧邻清华大学西墙,西水磨紧邻圆明园东墙。这里旧称水磨村,曾经是依靠水来推磨,给圆明园磨面粉的村子。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村子周围还有不少农田,当时这里只有百余户居民。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关村逐渐热闹起来,院子里私搭乱建多了起来。
“虽然地处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核心地区,与名校相邻,但是你们都想象不到,这里的生活条件有多差。”高长海回忆说,从2005年开始,水磨社区逐渐成为中关村打工者的大本营,稍微富裕的村民将自己家的房子翻盖成三层小楼,建筑肌理也开始改变。如今,村子里已经盖满了各种小楼。越向里走,楼越高,路越窄,最窄的地方只有一米多,家用轿车都进不来,更别提消防车了,一旦出现火情后果不堪设想。用高长海的话说,生活在这里,可以用“危机四伏”来形容。不仅如此,社区里80年代铺设的管线已不堪重负,每到夏季用水高峰都会停水;冬季没有集中供暖,各家各户只能烧煤过冬。
走路难、吃水难、取暖难,成为水磨社区留给高长海的最深印象。
年初启动改造腾退
办完手续住新居
为了让居民搭上小康生活的快车,改善人居环境,今年初,“三山五园”地区(东、西水磨)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根据规划,水磨社区将整体拆迁腾退。今后,西水磨将进行绿化;东水磨拟建设商业服务综合体,织补中关村大街功能;水磨社区的居民则全部搬新居,住上花园式小区。
早在签约之初,高长海挑选好了自己心仪的房子,并办理了交付手续。北青报记者跟随高长海来到了位于西北旺镇唐家岭地区的新家——万和嘉园小区。“这里距离水磨社区大约10公里车程,小区与中关村森林公园仅一路之隔,环境十分优美。”高长海笑着说,“我选的是现房,90平方米左右,我和老伴两口人住足够了。没签约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各个地方逛家具家电了,新房子要有新气象啊。”
高长海的新居布置得干净整洁,天气晴朗的时候,温暖的阳光能从窗外透过来,格外温馨。“在水磨那边住了多少年,屋里就多少年没见过阳光,白天进家就得开灯。你看现在多好,又宽敞又亮堂。这住着多舒坦啊!”
新楼时尚又美观
居民出行心里安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高长海居住的万和嘉园小区里,高高矗立的楼房时尚美观,整洁的道路上设有健身步道,楼宇之间树木林立、绿草如茵。为使居民出行更加安全有保障,小区内部实现了“人车分流”,同时,专为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了无障碍设施,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你看这楼距、这绿化、这环境,相当好!早晚我去旁边的森林公园遛个弯儿,那是什么心情!以前想都别想。”高长海的脸上写满了幸福。此外,家家户户配备太阳能供热设备,居民可根据自身实际用途使用太阳能热水。供暖系统采用燃气壁挂炉分户自采暖,极大提高了舒适度和能源使用效率。
实施改造腾退,不是简单的旧房搬新房。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小区规划设计还充分考虑回迁居民需求,将配套建设一处中学、幼儿园和养老院,补齐当地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短板,让居民们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延伸
海淀区水磨社区腾退完成率超96%
据海淀区海淀镇副镇长刘晓东介绍,目前“三山五园”地区(东、西水磨)改造项目的腾退完成率已经超过96%。居民可以在原有效腾退面积1:1置换新房的基础上,按政策规定的比例系数额外优惠选购一定面积的安置房。
除东水磨、西水磨外,海淀镇还有挂甲屯、福缘门、二河开、骚子营、董四墓、大有庄6个待拆迁腾退区域。被腾退居民一部分将安置到位于西北旺镇唐家岭地区的两园之间棚改安置房项目。该项目总建设规模约6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41公顷,计划分为三期建设完成。“三山五园”地区(东、西水磨)改造项目安置房为两园之间棚改安置房一期和二期。其中,安置房一期万和嘉园小区已经交付使用。棚改安置房二期正在抓紧施工建设,预计在2022年交付使用。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