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就把《火星救援》看完了,这部电影讲述了主角马克意外被滞留在火星后产生的一系列营救行动。
广袤的暗红色土地上,马克一人开展自救大业。没有超科技的金手指,也不存在超能力,马克纯粹就是个去火星的打工人。在这种情况下,他要如何实现自救?
当马克醒过来,回到基地发现空无一人时已经知道自己被落下了。宇航服上被戳破的洞,身体的疼痛,无一不在告诉他原因。队友们以为他落难,谁知他偏偏“运气好”,又活了下来。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伤口,没有人帮忙处理没关系,找个镜子,自己给自己“动手术”,取出异物、包扎,一气呵成。
食物不够?在线化身农民,利用火星的阳光、基底的氧气、厕所的便便以及产量惊人的土豆,实现自给自足。
饮水有困难?压缩氢气,学好数理化,走遍宇宙都不怕。
与外界失联?把能用的设备都用上,淘汰的也挖出来旧物利用。相机不够智能也无所谓,管它是什么设备,能用的就是好设备!
出现变故食物存量骤减?好吧,那就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等救援。土豆拌止疼药,这操作无人能敌,正是练就意志力的好时机。
太重了飞不起来?该扔的就扔,旧的不去命都救不回来。
距离太远无法接送?太空服剪洞,像超人一样在宇宙里起飞。
马克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第一次”,书上不会教你的东西,只能靠自己探索,寻求机会。
1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用1+1来尝试。
也许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可在当下,他只能凭借扎实的基础、不破不立的勇气来实现救援计划。
外界对马克的帮助固然重要,然而,如果他早早放弃求生,那么旁人做什么都来不及。值得庆幸的是,他始终相信自己、相信团队,靠着一次次不走寻常路的探索精神,完成每一个挑战。
不仅是马克,就连NASA和马克的团队也在拼创新、拼想法,平铺直叙不煽情。
《火星救援》将一场生存战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再将攻克技术难点的过程展露,仿佛是一篇技术论文,却又在无数细节处透露着人文关怀。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