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空调 >

以前家里没有空调,盛夏酷暑是怎么熬过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前,一般家庭是没有空调的,盛夏酷暑是怎么熬过来的?如今回想起来,还真有种五味杂陈的感觉。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乡下度过的。

故乡的老宅只有前窗没后窗,故不能对流,也就没有了穿堂风。虽然炕上铺着凉席,但依然很热,所以人们是很少在家午睡的,大都在生产队队部的大门洞里乘凉、歇息。这里有穿堂风,很舒服。大人们抽着旱烟,聊着家常和农事。小伙伴们头上戴着用西瓜皮做下的钢盔和柳枝编的帽子,跑来跑去,玩着打仗的游戏。也有那胆儿大的,跑到晋祠南湖去游泳。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若是让父母知道或被人告密,会把屁股打成三瓣儿的,因南湖每年暑假都有溺水身亡的。

最让人难忘的是故乡的夜晚了。在院里铺一张苇席,躺在闪着湛蓝幽光的星空下,清凉如水,不仅让你一日的疲惫顿时消除,还让你多了几分浪漫的色彩。你会不由自主地去数天上的星星,去辨认天河两岸牛郎织女(星)的位置。真是:“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故乡的夏夜是那么寂静、舒坦,那么地清凉和恬淡,只有蝈蝈们在一阵又一阵地演奏着夏夜的曼妙之音。

参加工作后,我和妻子住在单位分的平房里。那时一到夏天,人们就在院子里的树下乘凉,吃着大碗的西红柿鸡蛋面,就着黄瓜,再来一口太钢的汽水,那味道别提多美了,就感觉幸福得不得了。

岳母家住在西华门的老城区,路两旁都是明清时的老四合院。人们大都在大门口乘凉。一只小方桌、一把躺椅、一个有着黑乎乎茶垢泡满酽茶的白色大茶缸就是纳凉的全部家当了。坐在躺椅上的“膀爷”们手里摇着大蒲扇,喝着茶,抽着烟,别提多美了。女人们坐在小马扎上,唠着家常。男人们则围坐在一起打牌、下棋。在公共自来水旁,打水枪、吹泡泡的孩子们跑着跳着,伴随着男人们挑水时扁担发出的“咯吱”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市井画面。到了晚上,原本车水马龙的路边、街头转眼被布出一个竹椅阵。大小不一的竹椅一字排开,椅子上坐满了纳凉的人们,时不时有丝丝晓风吹来,那夏季的夜晚是很凉爽的。

说完了故乡的伏天,咱再到南方去看看。

上世纪70年代末,我曾在“四大火炉”之一的南京度过了一个难熬的伏天。那年我在成都的一所气象专科学校上学,暑假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全班到南京714厂实习。那可是我活了那么大第一次感到真正的热,即使到了晚上也“高烧”不退,每天的气温都在39℃~40℃之间。再加上湿度高,不仅热,而且闷,那简直就是烧透了的砖窑,活像一个大蒸笼,真是一点儿也没辱没“火炉”这个称号。我们住的宿舍既没空调也没电扇。睡在挂有蚊帐的床上不停地摇着扇子,扇着扇着就睡着了,刚睡着就又被热醒。然后接着再扇,睡着后又被热醒,就这样反复地折腾着,直到凌晨5点多才能凉快下来稍睡一会儿,到了6点半就该挤公交上班了。令人奇怪的是,就这么热的天儿,全班同学竟没一个中暑的。

那时的人似乎比现在的人更耐热。如今空调普及的年代,人们的耐热能力已远不如从前了。因长期处在空调的环境中,很少流汗散热,所以对环境温度变化的调节功能也就下降了,于是在医院的诊室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空调病。

责任编辑:Rex_08

关键词: 空调 盛夏酷暑
推荐阅读